-
IIGF观点 | 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分析与展望
时间:2022-11-09 08:54:22 作者:GBWindows 来源:行业网站 阅读:1647内容摘要:2021年8月5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公告》,北京限购政策升级。近期以来,各地房地产调控方案都在密集出台,不到一个月,已有上海、绍兴、杭州、成都、北京等11地出手调控。限购令的出台通过户籍限制在短期内抑制了当期决定购房的居民以及投机性购买者的购买需求,因此,经历了过去的爆炸...2021年8月5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公告》,北京限购政策升级。近期以来,各地房地产调控方案都在密集出台,不到一个月,已有上海、绍兴、杭州、成都、北京等11地出手调控。限购令的出台通过户籍限制在短期内抑制了当期决定购房的居民以及投机性购买者的购买需求,因此,经历了过去的爆炸式发展,今天的房地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变化和升级,需要强化高质量发展,提质、降本、增效将是下阶段房地产企业业务的主要着力点。绿色建筑是未来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趋势,在实际建设中显现出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出发,阐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价值链,探讨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一)定义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继1990年英国制定全球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之后,各国相继出台符合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世界绿色建筑协会提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其设计、建造或运营过程中,能够减少或消除对气候和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
改革开放后,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同时,为积极应对资源环境恶化并发展低碳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起,绿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国。在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把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单独列为一个重点领域,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作为优先主题得到了国家的持续支持和发展,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
(二)特点
1.节能环保。绿色建筑能够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绿色建筑技术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并防止污染,并倡导合理使用土地,使用无污染、可拆卸材料,生活垃圾内部消化,形成良性循环。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耗能可以降低70%-75%。
2.全过程管控落实绿色建筑理念。通过对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的建设全过程技术把控和项目建设有效管理,全方位落实绿色设计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由“概念”到“可充分感知”的绿色建筑实体的转化。
3.“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全过程建设理念。绿色建筑重视建筑使用者的感受,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健康舒适的高品质宜居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因地制宜原则,强调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
二、建筑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性
(一)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是减排降碳的主力军
建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如图1所示,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8.3%,建筑施工阶段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建筑运行阶段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建材产生的能耗是建筑业能耗最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钢铁和水泥的生产能耗占到建筑业建造总能耗的80%以上,仅建材部分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
同时,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远超其他行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交通部门与建筑行业同为“双碳”背景下强调的重要领域,但是,2018年交通部门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10.7%,直接CO2排放为9.8亿吨,远远小于建筑行业的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双碳目标下,建筑业是进行减排降碳的重点行业领域,进行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图1 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单位:亿吨)
(二)建筑绿色化发展持续深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在发展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在整体设计上讲究科学,融入大量环保和生态理念,潜移默化地以视觉和使用细节体验向公众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自然光采光设计、雨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管道、建筑保温材料、新风系统、新能源、园区绿化比例等基础设施都是在绿色化改造时需要考量的。
(三)气候变化下的建筑挑战
据我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我国陆地区域平均増温0.9-1.5摄氏度,近15年来处于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由此可以推测,未来我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的频次和强度将不断増加,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建筑行业将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如极端高温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或涨潮等事件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刻不容缓,但是传统的建筑或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绿色建筑由于从设计到建造全生命阶段均充分参考地理因素、气候环境、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要素,因此具有适应气候变化和风险韧性的属性,以应对建筑行业来自自然不可回避的挑战。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一)管理机制与标准
1.建筑绿色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建筑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环节,得到大量政策支持,在建筑领域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我国《能效信贷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标准目录始终包含绿色建筑领域。其中,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将绿色建筑发展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在以上文件的基础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延续了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支持,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项目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项目说明和支持条件。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多省市也制定了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江苏、贵州、浙江等省市相继颁布《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多省市也建立了相关激励补贴政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建设呈现出中央—地方多级联动、强制—激励多重保障的政策氛围。
2. 绿色建筑标识评估标准
在标准规范方面,截至目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相继印发的绿色金融标准均将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建材生产、绿色建筑购买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纳入绿色项目范畴。2019年3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正,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主要评价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方面组成。与旧版相比,新标准有以下几点不同:
(1)增加绿色建筑基本级:新标准在原三个星级基础上,新增“基本级”,即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新版标准确定了每类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它将评价标准分为控制项、评分项与加分项(仅限提高与创新)三类评价一个建筑是否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该建筑应全部满足标准中有关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中控制项的要求,在满足控制项要求后,再按评分项和加分项对建筑进行评分,根据得分以及对技术要求的满足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按下表确定:
绿色建筑的总得分按Q=(Q0+Q1+Q2+Q3+Q4+Q5+QA)/10来计算。其中, Q0为基础项控制分,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Q1-Q5为评价体系除提高与创新外五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QA为提高与创新项的得分(即加分项的得分)。
(2)扩展内涵和技术要求:新标准中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新增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康宜居、建筑信息模型等相关技术要求;
(3)提升建筑性能:新标准考虑人在建筑中的安全、健康、适老方面的内容,增加健康舒适指标体系,且从使用者视角出发。
3. 绿色建筑实践路径列举
(1)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定制化原则,明确建筑目标和功能分区,考虑建筑在建造、运营和回收阶段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空间使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建筑使用舒适感。采用建筑性能设计方法,注重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引导设计,以及集成技术的最优化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且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衔接顺畅,比如合理利用房顶空间、地下空间,进行“地面-地下”空间的立体式开发及废旧园区的可持续利用,兼顾绿色理念的融入和居住舒适度。建筑的外部设计坚持资源化、绿色化原则,采用太阳能、风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量自给能力,同时采用绿植覆盖技术,提高园区绿化率及改善城市景观。
(2)建造材料选取:为满足建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材料必然向轻质化、高性能、多功能、低能耗及资源化方向发展,在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实现节能。多功能是指防水、防火、保温、隔声、防腐等建筑功能材料相互结合,以单一材料实现多样化功能,节省建筑工序和材料成本。低能耗指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减少能量消耗,如减少高温煅烧砖的生产、混凝土砌块由蒸汽养护改为碳化养护。废物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筑材料研发生产的重要方向,再生混凝土、水泥基粉末废弃物等建筑废弃物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效应,将在可持续建筑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大社会效应。
(3)建造方式:考虑采用装配式建筑,便于控制施工质量、减少施工工期、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面对具有较大空间的多层、高层建筑和地基较软弱的建筑时,采用框架式建筑,灵活分隔空间,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减少环境影响。
(二)市场发展
1.绿色建筑融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债券发行始于2017年,发行总量较少,当年仅发行5只,总规模45.1亿元;2018年绿色建筑债券发行总额为87.2亿;2019年发行总额为231.7亿。2017年至2019年,中国绿色建筑企业成功发行绿色债券共有25只,主要投向绿色住宅建筑、绿色公共建筑和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园区、绿色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表示,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每年需要投入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上万亿元资金。
图2. 2017-2019年我国境内绿色建筑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绿色建筑面积和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超过56%,2019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建筑面积超过2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超过57%。
近年来,随着各地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陆续展开,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增长迅速。据住建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有近14,0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2018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3,556个,占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比例达到25%左右。如图2所示,2008年至2018年期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增速持续提高。
图3. 2008-2018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每年新增项目情况(单位:个)
数据来源:住建部
四、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企业价值链分析模型是企业内部竞争态势分析的重要工具,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制造与价值实现的活动是一个用“链”表示的系统,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图 4 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
(一) 房地产企业绿色发展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成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类。
1、基本增值活动
(1) 规划设计
该阶段房地产企业根据项目开发绿色目标确定有利于环境的建筑风格、组合方式、智能化水平等,具体包括对户型结构、空间布局、平面特征以及建材选料、成本造价做出规划和部署。在设计时集成绿化配置、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都强调自然化,对于围护结构采用低耗能材料,在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上,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2) 项目管理
该阶段主要活动包括招投标、施工建设、工期控制及竣工验收等。房地产企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公开选择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绿色建筑标识评估标准对项目施工质量、进度及成本进行管理。
2、辅助增值活动
(1) 采购与物料管理
该阶段包括采购和管理材料、设备、物资,还包括土地使用权、项目资金、外部中介服务等其他物资,为基本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基础,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质量和成本,影响了房地产商品最终价值的形成。房地产企业通过响应政府对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推广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依照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基本要求进行采购活动。
(2) 研究与开发
房地产企业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发展绿色建筑进行市场预测、可行性研究、策略选择等,推广相关高新技术,配备先进设备,促进物业自动化管理。在建造过程中企业大量采用技术成熟的低成本绿色技术,例如,智能化系统是现代居建必备技术要求;节能设计、高效照明、复层绿化是改善性能的技术,在原有技术措施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或选用优质产品,增量成本极低;太阳能热水、雨水收集系统是技术十分成熟、成本较低的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应用极广,效果突出。并不断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转化成果。
(3) 人力资源管理
有价值、稀缺、难于模仿的人力资源将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带来长期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选拔、培训任用、考核和激励以及薪酬设计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进一步培养绿色建筑设计专业人才,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优化雇佣和培训的成本, 从而达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效果。
(4) 企业基础制度
企业基础设施是企业运营中所有保障措施的总和,通过对企业管理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协调运用,提高各职能活动的功能和组织效率,推动绿色理念贯彻整个价值链。该阶段包括企业文化、流程机制、意见审核通道、环境风险管控等。
(二) 案例分析
万科集团作为我国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领导者之一,是绿色地产的常青树。在深圳开发的万科城四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的住宅项目,而且,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颁布的前三年,万科的绿色三星建筑面积已经占了全国的四成。
1.项目管理。万科集团不断迭代升级工业化建造体系,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是建筑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目前,万科已形成“5+2+X”工业化建造体系,后续将不断探索不同结构类型的工业化建造体系并扩展至大型复杂项目进行应用。
2.售后服务。万科集团在管理上通过科技赋能减少碳排放,借助科技手段监控商业运营行为模式,降低持有型物业的能源消耗。以东莞莞城万科城市广场为例,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线上数据诊断+线下运维”的管理闭环,2020年全年每平米的用电量降低10度,年底节约电量35.4万度,可供一栋30层住宅楼所有家庭使用3年。
3.采购与物料管理。2009年,万科集团完成了其采购体系的建设,以集团采购为主,辅以分公司采购,减少采购中出现的重复采购行为,降低该部分能耗,节约建筑成本。2016年,万科发起“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推行“无绿色不采购”,并通过采筑平台对采购材料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万科集团强调“全生命周期管控”,从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包括工业化建造、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等标准,这些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以不断提高我们的绿色低碳管理水平。为了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2019年,万科设立了董事会-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委员会,集团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行动具有了更强的推动力和系统性。
4.研究与开发。万科研发中心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德国能源署(DEN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康居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业机构密切合作,从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角度制定企业标准——万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系统解决方案。
5. 企业基础制度。集团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了研究,例如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房地产绿色供应链项目合作,开发《房地产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指南》。
五、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待开启
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开启,下一步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也将待开启。在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就已经提到CCER并规定了CCER的抵消比例。此外,生态环境部也在改革自愿减排项目体系,市场普遍猜测,CCER项目审批和减排量签发有望重启。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机制,不仅可以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并以市场化补偿手段,为房地产企业获取额外的资金支持、现金流。虽然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纳入了八大行业(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中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建筑、交通、工业并未在其中,但是纳入碳市场行业覆盖正不断扩大,加上建筑业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点,建筑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
2.新一轮建设的总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是新一轮建设的总要求,明确指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因此,为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针对房地产行业等能耗高、碳排放高的企业,政府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挑战
1. 绿色建筑发展依赖于前瞻性技术应用
房屋建设往往是长周期项目,绿色建筑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满足几年后的真实需求,因此绿色建筑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先进技术应用。若房地产企业对自身开展技术创新不能进行系统长远的规划,对研发成果的转化缺乏统筹,就不能满足未来行业需求,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2. 绿色建筑的认证
现阶段,在向金融机构获取绿色融资支持时,房地产及建筑企业可能会存在绿色建筑设计时的认证等级与实际交付验收时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涉及到信贷机制、担保、考核等的创新与完善,会限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房地产企业难以高成本去开发绿色建筑。
3. 绿色建筑领域的碳汇计量与归属机制研究
高排放企业如房地产企业,因进行减排降碳而节约的碳足迹可以通过CCER交易,获取主营业务外的额外现金流,抵消部分碳排放。CCER备案的流程,不仅包括了业主的自证,咨询机构的专业论证,还包括了来自有资格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再次论证和主管部门的最终审批,较为繁琐。而且由于房地产企业最终的减排归属为业主,加上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又较高,因此CCER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激励有限,在消费者愿意出更高价格消费绿色商品前,市场竞争力较弱。
4. 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有待加深
部分消费者支付能力有限,绿色消费需求“被动”缺失。在当前很多绿色消费品存在绿色溢价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往往因囊中羞涩而放弃购买绿色产品。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观念偏颇,绿色消费需求“主动”缺失,缺少对技术成熟度的信任,对于低碳出行、节能节水、拒绝白色污染等绿色消费倡议,至今仍有很多消费者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绿色消费推行举步维艰。部分消费者生态意识匮乏,绿色消费需求“无意识”缺失,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了生态环境宣传与治理力度,但各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区,很多民众基本属于“生态文盲”,他们既无意选购绿色商品,也不会有意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六、房地产企业绿色建筑发展展望与建议
(一)政府及监管部门
1.尽早将建筑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现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仅仅包含了能源行业作为先试先行,建筑行业虽然为四大减排部门但还未纳入。将建筑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主管部门应当稳步推进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指导大型企业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2.完善碳汇计量与归属机制研究
各试点碳市场应发布政策,鼓励控排企业优先使用碳汇减排项目,政府部门应探索更多碳汇消纳模式,激活市场流动性,适当简化CCER备案的流程,放宽对实际上有资格的房地产企业的要求,并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对各产业链的主体需求进行了解,按比例分派减排碳汇,促进房地产商对绿色建筑和建造的积极性。
3.引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利用媒体加大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的宣传,引导消费者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改变挥霍浪费的消费习惯。这不仅提升绿色消费意识,还可以鼓励房地产企业的绿色转型行动。
(二)金融机构
1.研究投融资动态追踪机制
金融机构应进行投融资机制创新,以形成多元、绿色、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为最终目标,从而为绿色投资提供足够的市场激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并通过动态追踪机制了解资金流向,贷款资金的流向分析可有效评估房地产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资金运用情况,有助于监测贷款资金是否空转、是否应用于绿色化等,有利于防范风险。
2.将ESG纳入房地产企业授信考核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循序渐进,ESG理念逐步被广大投资者和企业所认知,在可持续投资领域,房地产企业的ESG表现逐渐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将ESG纳入房地产企业授信考核,倒逼房地产企业提升ESG管理水平,将会强化房地产企业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有利于筛选高质量和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房地产企业。
3.细化开展建筑行业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在环境和气候相关事件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频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助推房地产企业认知环境和气候风险,有利于企业及时进行风险管控。细化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确认建筑行业最大的承压空间,便于在一定压力限度内支持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防止出现“一刀切”现象。
(三)房地产企业
1.联通专业研究机构/智库创新技术研发
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与业界专家、高层次研究机构的沟通对接,合理运用专业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丰富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基础研究,研发质量保证建造水平较弱环节的服务和产品,解决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这一过程不但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也有利于绿色制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有助于早日实现高端新材料的技术突破。
2.积极参与部委及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研究,以市场实践提供更多可落地的支持政策
绿色建筑正处于发展初期,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还需政策的支持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以及监管机制进行保驾护航,企业应积极配合研究,为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关经验。
3.加强专业性的人才培养
如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才仍然较为匮乏,比如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掌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吊装、焊接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需要加紧建立绿色建筑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在现阶段各学科交融在一起研究的情况下,组建多学科、跨专业研究团队刻不容缓,可以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引导,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等多种方式,构建可持续学习与交流平台,促进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 The Heat Is On – A World of Climate Promises Not Yet Delivered. Nairobi.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21年10月.
3、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2021年10月.
4、中国网,中国发布丨截至去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http://news.china.com.cn/2021-10/27/content_77836400.html,2021年10月.
5、全国能源信息平台,炼油产能过剩是如何造成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271501303272457&wfr=spider&for=pc.
6、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http://adminht.cabee.org/upload/file/20201231/1609385858606010.pdf.
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1年9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http://www.caam.org.cn/chn/4/cate_32/con_5234907.html
作者:
邓洁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狄宛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绿建之窗”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绿建之窗”。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也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对不遵守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管理员QQ: 4993067 32533240,紧急联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关文章
-
-
11-07绿色低碳科技未来,第二十四届高交会“建筑科技”亮点看这里!
-
11-072022高交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展团”出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
-
11-07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2020修订)
-
11-07人民日报刊评:提升中国建筑的绿色含量
-
11-06【重要培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深度讲解系列培训
-
11-06【资讯】三部门发文: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
-
11-05行业风口!绿色建筑经济布局加速,将助推河南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强省!
-
11-04杭州向“绿”而行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
条文技术
本栏最新更新
-
11-26提高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
-
11-09IIGF观点 | 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分析与展望
-
10-09提高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
-
09-18提高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
-
04-04条文解读|9.2.4 绿容率计算
-
02-03合理定位的智能化系统
-
02-03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