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绿色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 绿色案例

绿标解读|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国际职教城为例

时间:2022-09-29 09:43:59   作者:GBWindows   来源:行业网站   阅读:1113  
内容摘要:绿标解读|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国际职教城为例作者陈剑秋,邱伟杰,方雨摘要新国标对绿色建筑提出了新定义、新要求,在以往强调节约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于“高质量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各项绿色性能的关注。近年来,绿色建筑于“共享性”方面的探索在绿色理念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绿色理念中共享本质的探讨,概括了绿色...

绿标解读|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国际职教城为例

作者

陈剑秋,邱伟杰,方雨

摘要

    新国标对绿色建筑提出了新定义、新要求,在以往强调节约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于“高质量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各项绿色性能的关注。近年来,绿色建筑于“共享性”方面的探索在绿色理念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绿色理念中共享本质的探讨,概括了绿色建筑在形式、内容与层级上的共享体系,并结合国际绿色建筑设计案例与成都淮州国际职教城项目,对绿色建筑的共享性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思考。

1

绿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本质即为共享

    新国标在绿色建筑性能方面,突出强调了“生活便利”。其在交通出行、服务设施、智慧运行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重说明了提升建筑及周边环境与配套设施的便利性、舒适性、健康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在交通出行方面,生活便利性表现为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的便捷联系。通过合理的场地与建筑布局,共建共享便利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在服务设施方面,强调了公共区域全龄化设计要求及向社会开放活动与运动空间,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共享设施。在智能化系统方面,加强了对能源管理、空气质量检测、用水远传计量、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使运营数据能够被迅速采集并接入智慧城市系统,及时反馈并参与系统性共享与后评估。在物业管理方面,通过完善能源节约操作规程,激发绿色运营与管理意识,不断健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估体系。

    无论是安心便利的交通出行、高效运转的服务设施、信息共享的智慧化系统,还是全寿命周期评估的物业管理,绿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是通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共享城市服务,创造便利、舒适、健康、多样的人居环境,其本质就是一种共享。如2020年上半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下降,是因为疫情时期公共航班数量的减少,导致了空中运行的天气监测节点数量大幅降低;共享经济中类似共享单车的普及,是自行车此类孤立、闲置的资源,经系统性整合后,共享于社会公众,将交通出行末端的最后1km编织进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之中。所以说,共享就是将小的、独立的节点编织进大、系统性的网络中,将私有性的利用转化为公共性的共享。

2

绿色建筑的共享体系

    绿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给绿色建筑的共享性带来了发展与变革契机。在健康舒适方面,结合智慧运行,将绿色建筑中空气质量、用水标准、噪声控制、照明要求与湿热环境等各项性能指标的技术数据,经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反馈、共享,强化建筑使用者对室内健康环境与舒适宜居的关注。在环境宜居方面,突出场地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充分肯定绿化用地的设置。这也是对绿色资源、自然环境的全民共享要求。

    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在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节约始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目的。绿色共享理念下的工程实际建设量与独立建造时标准建设量相比而言,有明显降低。如新国标关注停车及相关问题。在共享模式下,可以理解为时间维度的共享与空间维度的共享。从等级上划分,以P+R模式为代表的城市级别共享停车,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将远端节点接入城市系统性网络,提升绿色建筑的可达性。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智慧停车,则是实现城市服务性区域与居住、办公密集型区域的让渡共享。区域级别的共享停车,可最大化融合社区服务设施,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停车空间共享。各个维度下的共享模式,均实现了对于土地的集约使用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的共享体系如表1所示。

表 1 绿色建筑的共享体系

绿标解读|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国际职教城为例

3

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案例研究

    绿色建筑的共享理念提倡让渡资源、与社会共享、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绿色性能。近几年,无论是着眼于建筑形态、设计手法、设计特征方面的“硬共享”,还是立足于改变当下围蔽生活现状,着力提升公众交流的“软共享”,绿色建筑不断进行着共享性探索。同时,共享理念在国际各评价标准中的设计和运营阶段均有体现,且权重占比不断提升 [1] 。

3.1 新加坡星耀樟宜机场

    新加坡星耀樟宜机场从设计手法上,将公共交通建筑与绿色生态景观融为一体,让航空、购物休闲、餐饮住宿、自然景观等不同属性的空间边界模糊并重组,创造出既能在时间维度上分时共享的高运转空港系统 [2] ,又能在空间维度上同时拥有自然环境、室内外公共空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独特共享空间。樟宜机场的智慧技术,通过海量运营数据的反馈与系统性整合共享,让乘客可以在安检、行李托运、餐食、登机等各个环节享受自动化、无缝式的服务。这种城市级别的共享模式,创造了集中、便利、高效的空间品质,各类功能与公共景观空间的让渡也激发了巨大商业价值。

3.2 美国加州苹果总部大楼

    美国加州苹果总部大楼的环形建筑形态为整个办公园区创造了多个层次的绿色共享空间。首先,环形体量外围的开放性自然生态景观,结合面向社会公众的零售店,共同形成了产业园区与城市公共区域的让渡共享空间。这一层次的共享景观环带为公众提供了健康舒适、环境宜居的生态补偿区域。其次,环形体量围合的圆形内院为办公人群提供了在时间维度上可以交错使用的户外共享空间与配套运动设施。同时,环形体量内外侧界面相互让渡,使空间边界渗透性增强,更有助于提升使用者对于不同层级自然生态景观的共享感受。最后,环形体量内部每个功能单元之间,通过空间分隔建立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的区域性共享范围,为办公人员提供优质的沟通与交流空间。

场地设计中,苹果总部的“公共交通计划”鼓励员工使用公共交通,以降低周边社区交通压力 [3] 。建筑设计中,幕墙系统的应用绿色技术对气候特征做出快速响应,通过智慧化、信息化数据的整合共享,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提升健康舒适的绿色品质。

3.3 美国加州谷歌未来总部

    谷歌未来总部概念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巨型的可调节透明顶棚,将办公园区进行覆盖。这层“绿色外衣”可以通过智慧运营来控制园区内部气候条件,实时调控自然采光、空气流动,进而改善人体舒适度。同时,达到适应植物自然生长的生态环境要求。通过透明顶棚在空间维度上模糊边界,对自然环境与区域公共空间进行最大化的让渡,谷歌未来总部创造了一个极致的共享社区。在这个共享社区当中,交通方式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将传统为停车所占用的土地空间,作为运动、休闲、轻办公等共享空间,归还给了企业员工与社区公众,实现不同时间维度上的高效与多样利用。

    共享社区的打造,除了对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对社会资源的共享外,还激发了不同人群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是绿色理念中全民共建共治与共享的体现。

3.4 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

    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坐落于芬兰议会对面。这座整合于城市公共系统中,为公众共享使用的图书馆,由开放灵活的底层公共空间、封闭多样的中层功能空间和消隐静谧的顶层共享空间构成。底层巨大的结构起拱,形成了城市市民广场与建筑内部功能之间活跃的共享灰空间,这一层级是功能属性上可以自我定义的分时全民共享。相对封闭的中间层,是由多种实用属性空间分化重组后的共享服务设施空间,用以满足不同阅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消隐的顶层本身就是一个通透的共享景观层,材质的甄选消除了室内外视线的硬质边界,为读者提供了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使城市景观可以被充分共享。

    Oodi中央图书馆几乎完全由公共空间构成,传统图书馆独立的内部功能与空间成了城市公共系统的重要织补节点。Oodi中央图书馆真正成了一个由社区建造并服务社区的建筑。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共享性设计特征导向为在充分应用绿色技术手段的同时,通过场地与建筑布局、空间形式、能源系统、运营后评估等方面的性能提升,实现绿色建筑为全民共享的本质。不同绿色建筑在共享性设计特征的对比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绿色建筑在共享性设计特征的对比

4

绿色校园的共享性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淮州国际职教城与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航产业片区统筹设计,共同组成了成都东部淮州新城核心区。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以职教产业为核心驱动力,以生态山水、公园城市、产城结合为核心特色,打造开放共享、绿色融合、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产业新城。设计初始,针对职教发展趋势和淮州新城特征,将策略聚焦于四园(家园、校园、公园、产业园)同构,多级共享。

   (1)第一层级,是3个学校与城市的共享(城校共享)。城市与校园共享的建筑群漂浮在贯穿于城市公共景观环带的平台上,多层级的共享平台与建筑室外空间一同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公共生活空间。城校共享区,融合了文化、运动、教学、健康、娱乐和休闲等多种功能,鼓励人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相遇、共存与互动。图书馆作为城市、社区、学校的共享空间,其底层可以根据功能分化需求,作为7×24h的城市共享大厅,以向城市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的到来。室内外空间边界模糊、相互渗透,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这里与多样的社会服务性资源一同整合共享。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错时分区,也可以让体育以不同的共享模式对城市开放。

   (2)第二层级,是3个学校的共享(三校共享)。成都国际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与四川冶金地质技师学院,三校学生生活空间与配套服务设施共享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土地的使用,将自然资源归还给了城校共享轴带。由食堂、宿舍、公共生活服务设施重组的三校共享区,创造出了如“起居室”一般的校园生活与共享空间,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非正式学术交流的可能性。

   (3)第三层级,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享。中央共享绿廊,作为城市共享生态环带的一部分,将职教城与整个城市链接成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在服务职教城区的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舒适、多样化的休闲生态空间(骑行、游乐、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遛狗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享,通过漫游步道串联城校共享区与三校共享生活空间,使得相邻片区的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第四层级,是建筑内部的共享。位于各层级共享区域的图书馆、体育馆、商业、体验中心等核心建筑,内部多类型与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交错出富有趣味的共享环境,鼓励不同的人群在这里交流,感受丰富的空间与社交体验。

    多维庭院式的建筑特征与设计手法,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绿色活动空间,并鼓励共享平衡、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5

结 语

    绿色理念中的共享性探索,在提升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绿色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实践途径。通过建筑形态、设计手法、设计特征等方面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共享性探索,将资源让渡与社会共享,既节约自然与社会资源、提升绿色建筑性能,也为人们改变当下交流环境提供了良好契机。将小的、独立的节点编织到大的、系统的网络中,将私有性的利用转化为公共性的共享。智慧与信息化时代,各种共享模式在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便利,但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各种共享形式的租赁服务,如单车和办公空间,在健康运营方面还需要更好的管理机制。后疫情时代,在合理把握“度”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会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积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羊烨,李振宇,郑振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共享使用”指标[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6):779-787.

[2]李振宇,朱怡晨.迈向共享建筑学[J].建筑学报,2017(12):60-65.

[3]李金,苹果公司的绿色“太空船”[J].城市住宅,2013(7):102-103.

作者简介

陈剑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励院总建筑师、陈剑秋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供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绿建之窗”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绿建之窗”。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也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对不遵守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管理员QQ:  4993067 32533240,紧急联系方式:13693161205。


标签:共享  绿色  建筑  共享性  空间  

工程案例

本栏最新更新

本栏推荐

阅读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诺德中心2期6号楼1201   邮编:100070 网站合作QQ:1658253059  电话: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绿建之窗网站已运行: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7284号  京ICP备14061276号-3 51LA统计